錯認多時的寶寶“濕疹”,很有可能是這種??!
寶寶的皮膚嬌嫩,吹彈可破,但也特別敏感。不少家長留言問:寶寶的濕疹,好像總是固定地長在手肘內側、膝蓋后窩的地方,經常瘙癢,晚上睡覺抓得厲害,病情反反復復,好幾年了......
這種情況,和單純的濕疹又有些不同。中醫(yī)將這種肘、膝關節(jié)曲側窩的濕瘡,稱為“四彎風”。
錯認多時的“濕疹”很有可能是四彎風
四彎風在臨床醫(yī)學里被稱之為特異性皮炎。寶寶身上起疹子,往往被沒經驗的家長通通看作濕疹,又或者把濕疹、痱子弄混,一通亂治。對于四彎風更是了解不多。
四彎風往往有這些特點:
① 疹子往往長在肘、膝關節(jié)屈側。年齡較小的寶寶好發(fā)于面頸、口周圍、小腿前方。
② 疹子皮損部位干燥、粗糙,皮膚層增厚、苔蘚化。
③ 寶寶體質本身比較嬌弱,有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嬰幼兒濕疹等疾病。
④ 過敏、皮疹等具有家族遺傳傾向。
相比四彎風,普通濕疹的疹子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,患處會有丘疹、紅斑、水皰、血痂多種形態(tài),但不會有四彎風那樣明顯的苔蘚化增厚。四彎風則“生于腿彎腳彎,一月一發(fā),癢不可忍,形如風癬,搔破成瘡?!?/span>
四彎風初起的時候,只是一塊塊紅斑,之后可能演變成水皰、丘疹,疹子潰破后,局部皮膚變厚,遷延難愈;嚴重的寶寶,發(fā)病皮損處如同裹著一層樹皮。
為什么會得四彎風?都和“風”有關?
四彎風的病情長度相當于慢性濕疹,常常延綿反復。不少家長反映,用醫(yī)院開的藥膏壓制疹子,剛好一點,停藥又復發(fā)。這是因為,光看到寶寶起疹子的表象,沒有對內在的病機進行修正調理。
其實,不僅僅是四彎風、慢性濕疹,很多容易反復發(fā)作的兒科疾病,都是身體在反復提醒家長,該就某些內在的問題作調整了。中醫(yī)的作用,就是把這些內在的、隱形的問題揪出來,對證調理,達到平衡。
為什么寶寶會患四彎風呢?主要是這幾點沒做好:
①脾胃虛弱,積食,外感風濕熱邪
先天稟賦不足的寶寶,如果積食久了,就會化熱、化濕。脾土一弱,整體免疫力必定會弱,就更容易復感風邪。風濕熱邪內外相合,脈絡受阻,就導致起疹,因為風邪需要通過疹子透發(fā)出來。這也是中醫(yī)中最常見的對四彎風的病機解釋:風邪夾濕熱之氣襲于腠理而郁結不去所致。
②血虛生風化燥
四彎風好像很難好,拖延很久都沒起色。這樣很容易耗傷寶寶的陰血,損傷脾胃。血虛會生風化燥,肌膚失養(yǎng),導致起疹。
注意,這里的“風”指的是內風,并非我們常理解的自然界的風,而是特指身體的氣機出現(xiàn)像“風”一樣的特征——沿著人體脈絡“不按套路”地快速流竄,游走不定、大肆破壞。
這兩種原因,其實和濕疹的原因很像。不過,和濕疹不同,四彎風長在關節(jié)內側,其中的病機還和肝有關。
四彎風應從扶正、疏肝開始調理
按照中醫(yī)理解,肝主筋,筋就是人身體上的韌帶、肌腱部分,最多出現(xiàn)在骨與骨連接的部位。不難理解,當筋骨處出現(xiàn)四彎風等問題,而不僅僅起普通濕疹時,家長就要注意寶寶肝氣是否條達舒暢了。
可以觀察寶寶的舌頭,是否像小鳥舌一樣尖尖的、緊繃著;平時寶寶是否比較煩躁、易怒、愛哭。這些其實都和肝氣不舒有關,寶寶往往壓力比較大。
很多家長不理解,不懂事的小孩子會有什么壓力?其實,身體生病不適、劇癢難忍、長期戒口,都是寶寶的壓力源。甚至家長整天發(fā)愁的樣子,寶寶都會看在眼里,形成精神壓力。這也是我常說的:要重視關注寶寶的情志,家庭的情緒氛圍也會傳染到寶寶身上。
能緩解寶寶瘙癢、起疹的外治藥膏,該用就要用。此外,充足的休息不僅能保證較穩(wěn)定的情緒心情,也是和四彎風持久作戰(zhàn)的基礎。
接下來的調理,要從扶正、疏肝開始。通俗地說,治療這類與“風”相關的疾病,要先把外界風邪隨意進出的“大門”關上,通過扶正恢復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。這個扶正,總體原則就是要從顧護脾胃入手,及時消食導滯,清熱祛濕,健脾養(yǎng)胃。必要時,在醫(yī)生指導下攻補兼施。
資料來源: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
本文由廣東省中醫(yī)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。
免責聲明:中廣國際視訊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 本網站轉載圖片、文字之類版權申明,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,如果侵犯,請及時通知我們,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。
我來說兩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