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歲女童空腹連吃6塊柿餅吃到吐血
上周二凌晨1點多,四歲女童彤彤(化名)因“腹痛、嘔血”前往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急診科就診。原來孩子連吃6塊柿餅吃到腹痛吐血,直至兒科醫(yī)院消化科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及時救治后,孩子最終轉危為安。
2月14日中午,彤彤出現(xiàn)上腹部間歇性疼痛,直至晚上10點多,孩子又嘔吐了幾次,嘔吐物里出現(xiàn)黑色液體。輾轉來到復旦兒科急診科后,經檢查發(fā)現(xiàn),嘔吐物隱血強陽性,腹部CT結果顯示胃大、內容物多,可見點狀鈣化灶。孩子血紅蛋白24小時之內從130g/L降到了101g/L。急診科醫(yī)生初步診斷為“消化道出血”。
16日早上,消化科內鏡室醫(yī)護人員為孩子進行胃鏡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胃內較多糜爛、出血,胃角有1×0.6厘米大小的潰瘍。令人吃驚的是,彤彤胃內還有巨大的黑色團塊狀異物,醫(yī)護人員多次嘗試用異物網籃套住異物,均因異物過大過硬無法從食道取出。
消化科主任黃瑛教授查看胃鏡檢查結果后,考慮胃結石可能。經再次仔細詢問病史,才了解到:13日晚上彤彤跳舞回家后饑餓難耐,一口氣空腹連吃了6塊柿餅。
消化科治療團隊初步推斷:彤彤胃內異物是過量食用柿餅引起的巨大胃結石!
專家介紹:胃結石估計有鵝蛋大小,由于不斷摩擦、刺激胃酸分泌,引起胃腸道出血、糜爛、潰瘍,隨時會引起腸梗阻可能。胃結石又大又硬,胃鏡下難以取出,如直接開刀會增加患兒痛苦。如此病例在復旦兒科并不多見,如何把巨大胃結石順利取出來?
黃瑛教授消化科團隊迅速聯(lián)系普外科董巋然教授團隊孫松副主任醫(yī)師會診,最后決定:先收入病房內科治療,再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據(jù)介紹,2002年,希臘學者Ladas等率先報道了可口可樂經鼻胃管灌洗,成功治療植物性胃結石5例,此后,日本、韓國、西班牙、中國大陸、美國等國家相繼有個案報道。
原來,胃結石在可樂浸潤下,因二氧化碳氣體的釋放,表面被大量的氣泡所包圍、沖擊,可一定限度地沖開胃結石表面松散之處;另外,可樂中的磷酸能可在分子狀態(tài)下攻擊下,破壞胃結石核與核之間的連接點,使結石無法凝聚成塊狀,胃結石變得越來越小,并通過排便排出體外。
診療團隊根據(jù)臨床經驗,建議家長每天讓彤彤多喝可樂來軟化胃結石,密切觀察病情,選擇合適時機再行胃鏡下探查一下,為彤彤爭取保守治療的機會。如果實在不行再手術治療。
18日上午,消化道異物多學科團隊唐子斐副主任醫(yī)師、宋再副主任醫(yī)師和吳婕副主任護師來到手術室為彤彤取胃結石。當插入胃鏡探查后,大家欣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彤彤胃結石較前變小,且有所軟化。
術中治療團隊先用異物網套器把胃結石切分成兩塊,再用異物網籃分次取出。精心治療下,彤彤終于轉危為安。
當看到取出巨大異物后,彤彤媽媽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,她激動得流著眼淚說,“我女兒終于平安了,謝謝復旦兒科的醫(yī)生們!”。
【小鏈接】
為什么吃柿餅容易出現(xiàn)胃結石,甚至胃出血、潰瘍、甚至腸梗阻呢?黃瑛教授介紹,柿子或柿餅中含有大量鞣酸(也叫單寧酸),遇到酸性物質尤其是胃酸時,在胃消化酶作用下,鞣酸會使食物中蛋白變性將食物及殘渣結合成團。胃內時間越長,團塊形成越結實,團塊因此又稱作“柿石”,引起相關癥狀叫“柿石癥”。
柿子雖好不要貪吃。專家溫馨提醒家長,得了胃結石千萬不能隨便喝可樂,需要到醫(yī)院評估;同時告誡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健康、合理的飲食,吃柿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1.不要空腹吃;
2.每次不要吃太多;
3.吃過柿子后不要喝牛奶;
4.不要與酸性的水果同食;
5.不要與海鮮一起吃;
6.年齡大的人、消化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吃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食品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自其他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,僅供網友學習參考使用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無意侵犯版權,如有內容、版權和其他相關問題,請速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盡快處理。
我來說兩句